当前严重的失业现象既是欧洲公民最大的忧虑,也是欧盟各国政府最大的难题。就业会议不知开了多少次,就业方案不知提出多少个,而失业率却不见明显下降。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是转变思路的时候了。
去年底的欧盟卢森堡就业问题特别首脑会议可以被视为欧盟就业政策的一大转变。会上,各成员国政府一致同意,把消极的失业补贴政策转变为积极的教育培训政策,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失业人员的“可雇佣性”。
欧盟的这一政策转变也是形势所迫。因为过去那种重复、例行的劳动正日益消失,创造性和适应性已成为对劳动力的基本要求。
现实也已说明了这一问题。欧盟一方面有1800万失业大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主抱怨休假季节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更是为人才短缺而忧心。欧盟各国目前大约有20%的15—25岁的年轻人离校时得不到任何文凭,10%至20%的成年人不会使用所在国语言阅读和书写。欧盟委员会还预测,今后10年,今天工人所使用的技术有80%将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不及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今后还将有更多的人失去工作。
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陆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福利社会”。然而,“福利社会”也确实造就了一批懒人。
现在,欧盟就业政策的思路变了,作为劳动力的普通公民也需要有一些观念上的转变。
首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那种一次性的教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接受培训已成为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前提。比利时瓦隆地区政府决定,失业者在接受培训和实习期间,救济金照发,而且每参加一个钟头的培训由地区政府另外补助40比利时法郎。据说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不愿意参加培训。这就是观念问题。为此,欧盟委员会提出,在政府和企业增加对培训投资的同时,个人也要像对住房和汽车等消费性投资一样,建立“个人培训储蓄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劳动合同”观念。多少年来,所谓就业就是同雇主签订一份长期劳动合同,然后每天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领取固定的工资。在知识经济社会,这样的劳动合同将越来越少。短期合同、部分就业合同正逐渐成为时尚。就业形势相对比较好的荷兰和英国,正是短期劳动合同和部分就业合同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第三要有“高职低就”的思想准备。法国前劳工部长曾发表文章指出,其实,劳动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比如照看孤寡老人,陪学童上学,在企业附近搞些服务性工作。比利时劳工大臣向全国8.4万名已经失业5年多的人呼吁去从事一些服务性劳动,比如当加油工、超级市场的搬运工和收集玻璃瓶等。但许多人就是放不下架子,不愿意降级使用。
第四要改变“重文轻理”的观念。据统计,每1000个劳动人口中,美国和日本有7个研究人员或工程师,而欧洲却只有4个。重文轻理是欧洲的传统,欧洲学生一般喜欢选择抽象学科。在技术和技能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欧盟委员会提出有必要在欧洲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总之,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对劳动力新的要求,政府要有新的思路,企业要有新的战略,个人也必须要有新的观念。